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反思与建构
(一)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建构
立德树人是教师工作的光荣传统,也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从立德树人这一维度来审视,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的使者,是品行之师。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时,首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教师又担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学问之师。因此,沿循这一维度,课堂教学评价又依赖良好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学效果得以彰显的基石与根本。基于教学设计理论,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教学设计凝练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本质、教学逻辑、教学创新六个亚维度。
最后,教学只有借助于教学技能,才能将教学的灵魂予以展现。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于1946年在《视听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他认为有的经验是直接方式得来的,有的是间接方式得来的。根据抽象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抽象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做的经验。
“经验之塔”的低层为做的经验,意指通过与实物媒体的接触,从而获得在做中学的经验,这在教学技能中就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层为观察的经验,意为通过观察实物媒介,从而获得观察的经验,代表了教学技能的第二个层次演示;塔顶是抽象的经验,意指学生通过语言媒介的作用,获得相应的知识经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授。基于“经验之塔”理论,我们将教学技能概括为讲授、演示和互动三个亚维度。
基于立德树人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经验之塔”理论,我们构建了“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的三维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课堂教学的十项具体评价指标与评分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理论的建构,有助于使课堂教学评价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立德树人、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的三个评价维度设定,使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解逐渐变得清晰与深刻。立德树人维度的单列,契合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学设计六个亚维度的提出,超越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束缚,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灵魂。而基于“经验之塔”建立的教学技能三个亚维度,则充分彰显了课堂教学技能的精髓。
(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诠释
1.立德树人
教师,既是学问之师,更是品行之师;既是经师,更为人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作为传道者,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作为引路人,教师自己首先要德行兼备。立德树人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和崇高使命,应当通过传递知识、传播思想、传授真理,用自己的学术造诣开发学生的智慧;通过塑造灵魂、培育精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启迪学生的心灵,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认为,在评价课堂教学设计时,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本质是否清晰、教学逻辑是否顺畅以及教学创新是否显著六个指标来展开。
为了使课堂教学评价有据可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就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维度。为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通过认真解读课程标准与教材,全面、科学地把握教学目标。以高中教学设计为例,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为根本旨归。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需要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形式,是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的高度融合与有机统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先后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五个阶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黑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电化教学器材和教材,即把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作为直观手段应用于教学中。
教学本质包括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方法本质、学科思想本质、学科观念本质与学科精神本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本质的挖掘、提炼与显化,最终使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一切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本质展开。
教学逻辑是教学活动的因果关系及其展开顺序。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都要依据一定的逻辑而展开。只有厘清课堂教学的逻辑,才能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真正以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为依据,达成课堂教学的逻辑自洽,彰显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研究表明,彰显教学逻辑的课堂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创设情境、建立概念、理解本质、运用知识四个阶段。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充分彰显教学的逻辑性。
教学创新有助于教师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迎接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创新包括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引入个人的见解与看法等等。例如,有教师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冲量定理、杠杆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亲自在教学中表演“单手劈砖”,将物理原理演示得淋漓尽致。显然,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才是鲜活且充满生命力的。
3.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它既包括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练习或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巧,也包括因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的高级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对于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学技能包括讲授清楚、演示规范、互动充分三个亚维度。
讲授清楚包括讲解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讲解具有启发性与趣味性,注意与提问、谈话等技能相配合,交互性好。
演示规范是指教师的操作规范,现象清楚,操作步骤有条不紊,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示范性好。此外,演示规范还包括确保安全、确保成功等要素。
互动充分是指教师通过情境塑造、借助表达关怀、激励学生、监控、提问、组织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教学行为。互动充分还包括互动监控、反馈点评、寻求共鸣、课堂控制等要素
出自《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公众号